庆职动态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扎根黄土大塬 建设工匠“摇篮”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7日 编辑:王权

图片

图片

庆阳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文化厚重,交通优势明显,被誉为“农耕之源”“岐黄故里”“能源新都”“数算枢纽”。这里是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八大枢纽节点和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近年来,“中国算谷·智慧庆阳”的品牌愈发响亮。庆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一所高职院校,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秉承“明理求真、精工致用”的校训,倡导“勤学善思、砺炼笃行”的校风,抢抓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新机遇,主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积极适应“东数西算”工程及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新要求,以创新管理机制、优化专业结构、扩大办学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产业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打造陇东职业教育新高地。

图片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


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大国工匠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近10年间,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办学规模实现了从“千人到万人”量的合理增长,办学层次实现了从“中职到高职”质的有效提升。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单位”“甘肃省第二届文明校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甘肃省新时代语言文字示范校”,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甘肃省工匠学院、首批甘肃省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全省唯一的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等。

图片

学院学生参加主题晚会。
短短10年间,能够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实属不易。回顾学院的历史,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庆阳市工业学校(庆阳市技工学校)、庆阳市财政学校、庆阳市商业学校、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庆阳市分校和庆阳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先后在这片热土应运而生。通过整合5所中专学校的办学资源,于2014年10月获得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2015年4月通过教育部备案,庆阳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自此,陇东地区迎来了一所全新的高职院校。
如今,学院已走过50余载。一代代庆阳职院人风雨兼程、薪火相传,不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栉风沐雨育桃李,踔厉奋发谱新篇。目前,学院有教职工584名,其中教授、副教授65人,“双师型”教师198人,“陇原人才服务卡”持有者7人,研究生学历95人;拥有在校学生1万多人,先后培养1.9万余名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短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万余名。学院现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信息系、能源化工系、智能工程系、公共管理系、文化旅游系、教育系和技师学院(中职部)8个教学单位,开设石油工程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大数据与会计等44个高职专业,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此外,庆阳技师学院与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庆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实行“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管理模式,2011年成立以来累计培养高中级技工2000多名。


打造专业特色

提升内涵质量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学院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岗课赛证融合,深入推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以积极承办和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为抓手,不断完善岗课赛证制度,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大赛成果展示和综合育人作用,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用大赛检验教学成果,让教学历练专业技能,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图片

学院师生与国际友人互动交流。
在刚刚落幕的2024年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学院3名参赛教师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取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的优异成绩。近年来,学院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2人在中国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技术”赛项中获二等奖、1人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获二等奖、1人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国赛获三等奖,460余人在各类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
学院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己任,主动融入“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紧盯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业跟着市场走,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同频共振、协同发力,按照“突出产业属性、强化地方属性、展现时代属性”的改革举措,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资源,明确人才培养及特色专业建设方向和重点,倾力打造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工业机器人、智能建造技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信息技术类、能源化工类、智能制造类专业,全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好服务于行业、产业、企业发展。截至目前,学院已培养毕业生近2万名,培养科技大师、学术带头人、行业专家等23人,2人获“甘肃省技术标兵”荣誉称号,拥有省级名师工作室5个。



深化校企合作

促进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支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为了更好地融合学院与企业资源,培养与社会、企业契合度高的专业人才,近年来,学院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成立数字信息专业群、东软数智产业学院、新大陆物联网产业学院、“东数西算”现代产业学院,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图片

学院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就业关乎个人成长成才,更关乎国家的未来。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不断优化就业指导与服务,促进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年攀升,专升本入学率、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今年,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安排,学院领导班子带队分赴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武汉、深圳等多地,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探索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推进管理改革

激发内生动力


近年来,随着“职教二十条”《关于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学院先后研究出台了众多举措。在发展型目标构建上,学院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立足革命老区实际,紧盯科教融汇,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确立了奋斗目标,管理层次、内涵质量、办学声誉持续向好;在效能型治理改革上,学院向管理和教学要质量,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赛道,构建招生入口旺、就业出口畅、质量双提升的新场景,倡导“教学第一,质量至上”育人理念,形成教学单位纵向负责、职能处室全程监管、督导部门定期督查的质量管理流程和院系直接负责、二级教学机构横向对比考核评价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在“双师型”队伍培养方面,学院坚持德能兼备、匠心育才,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190多名教师通过“双师型”认定,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50余人,师生技能竞赛多点开花,涌现出了燕小勇、黄继敏等一批高水平技术标兵。近年来,2人获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38人获省赛一等奖、94人获二等奖、222人获三等奖。在数字化转型赋能方面,学院主动融入“中国算谷·智慧庆阳”发展规划,以智慧教育标杆校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数字新基座、数联新赛道、数说新课堂、数码新空间、数智新职院,夯实智慧教学硬件底座,培养数字经济生力军,形成了“一个基座、两个平台、N个场景”的智慧校园新模式,以“未来学习中心”“虚拟演练场域”为代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加速形成。在标准化基础建设方面,学院全力推动办学条件达标攻坚工程,扩充图书藏量、优化师资结构,全力推进扩建项目和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基地(一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扩建项目建设,实施教学实训设备“以旧换新”,加快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推动办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学院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制度,持续汇聚师生理想信念的原动力、团结奋进的凝聚力、追求卓越的内驱力,形成党委领导、党政协同、院系贯通、各负其责、跟踪问效的责任体系。
如今,学院迈入了职业教育政策环境利好和自身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新阶段,各项事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期、好的窗口期、大的拓展期和快的追赶期。学院广大师生将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积极开辟“德能聚合、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三条新路径,全力铺设“职普融通、学段贯通、专业互通、行业联通”四条通道,着力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师、金实践”五个招牌,持续创新“办学理念、治理体系、教学管理、对外合作、安稳保障、数字赋能”六项举措,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大干快上、争先进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上新起点,学院将着力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盯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市场需要,不断加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创办扎根庆阳、服务发展、引领未来的现代化、数智型、高品质职业院校,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贡献应有的力量。


来源:甘肃日报


内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