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教学运行

教学检查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时间:2024年07月13日 来源: 作者: 审核: 编辑:杨琳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甘肃省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工作方案》,结合我院发展实际,现就教育教学方面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改革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推进教学评价改革,构建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评价体系,经过5-10年努力,各类教学评价制度更加健全,评价办法更加多元化,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现代特色、甘肃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

三、具体措施

(一)学生评价改革

1.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改变唯成绩论的评价手段,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2.完善德育评价。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设计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3.强化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校期间全程开设体育课程。

4.改进美育评价。一是将美育教育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拓展美育类课程,通过在线课程开设艺术概论、书法概论、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等美育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实施面授课程与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至少修选修一门;二是挖掘我院现有教师的美育潜力,多种形式充实美育师资队伍。

5.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一是加强劳动教育精神学习宣传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深刻领会劳动精神内涵二是构建劳动教育制度体系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原理及案例》、《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课程》等课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择业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和职业品质;三是分类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后勤服务育人”为载体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结合校园生活,组织学生开展绿植领养、校园卫生、教室清洁、实训室维护、文明寝室建设等劳动锻炼,助力推动校园文明建设四是深入开展专业生产劳动实践。围绕专业特色,积极打造“专业+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劳动实践”五是积极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以院系两级团学组织为主体,加强学生公益性劳动意识安排一定学时的社会实践项目,同时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六是抓好“西部计划”报名工作,引导学生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培养学生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

6.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针对职业资格鉴定标准设置相应课程(实训),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融入课程考核,认真开展职业资格考证与技能鉴定,逐步提高毕业生获证率,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教师队伍评价改革

1.重视师德建设,建好德艺双馨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引导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激励教师投身教改、与时俱进、创新工作,切实承担起学院教育教学事业改革发展的重任。

2.加快“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定期选送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生产、实习的指导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操作技能、考评员等相关技能的培训考核,取得相关技能等级证书;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注重从行业企业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补充到师资队伍中来;认真落实推进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对企业的技术服务、技术改造,主持(或主要参与)院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积累生产实践经验,鼓励并支持教师申报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经过年的努力,使专业课教师中“双师”教师比例达到85%。

3.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进一步发挥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和教研科研活动中的组织协调作用,进一步提升专业带头人在本专业领域的社会影响力;完善教学团队合作机制,以专业带头人带领教师梯队的结构模式,支撑重点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骨干教师投身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实践,配合专业带头人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4.拓展青年教师发展空间,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坚持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依托“青蓝工程”项目,加强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积极开展以教学基本功、专业实践技能为主要内容的青年教师岗位培训;多渠道、宽领域培养青年教师,使他们更快地成为专业骨干教师;通过教学竞赛、学历进修、企业锻炼、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拓展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空间,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5.优化兼职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积极从行业企业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逐步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策划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专业技能实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质量监控评价改革

1.加强教学运行管理,确保教学秩序稳定有序

进一步完善教学检查、教学规范、教学事故处理等教学管理制度,加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坚持定期和不定期教学检查,确保教学秩序稳定有序。认真落实和严格规范每一个教学环节,杜绝重大教学事故。严格规范各类考试,加强课程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材管理、成绩管理和学籍管理。

2.完善多元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专门的质量监控、督导、督查工作机构,健全由教师、学生、督导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价,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师-学生双向课堂教学效果反馈系统,及时反馈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院、系两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强化考核机制,加强制度管理、规范管理。通过工作作风建设活动,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使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上规范、上效率、上水平。


内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