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坚定不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民族工作的主线。庆阳职业技术学院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党纪学习教育、“三抓三促”行动、主动创稳、思政育人等重点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深入推动各民族学生之间交往、交流和交融。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甘肃省第二届文明校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甘肃省新时代语言文字示范校”“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庆阳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确定为首批甘肃省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民族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成立民族宗教工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等多个专项领导小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建和办学治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及考核,与党建、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发力综合施策。出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并结合每年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月主题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引导全体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推动学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稳中有进,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常态化机制。
二、加强理论武装,强化思想引领
一是注重理论学习教育,提升政治素养。打造“匠心育才、技能报国”党建品牌,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党委会议、“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组织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等,教育引导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决策部署上来。组织各党支部和职能部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积极利用“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等在线学习平台开展在线学习,及时跟进研学党的创新理论,切实提高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政策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二是开展理论宣讲,讲深讲透讲活。根据实际开展分众化、互动式宣讲活动,班子成员作专题党课,解读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引导师生倍加珍惜新时代,践行初心和使命。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举办“庆阳职院大讲堂”,开展“理响校园·培根铸魂”示范性宣讲、“劳模工匠进校园”讲座,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大国工匠、模范人士等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宣讲,充分发挥了先进榜样名师作用和协同育人效应。
三、举办系列活动,丰富思想内涵
一是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培根铸魂。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五四”青年节等主题,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文化宣传活动,举办诗文朗诵比赛、歌咏比赛、书画摄影展,拍摄爱国歌曲传唱,开展“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等活动,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观南梁革命纪念馆、军民大生产纪念馆等,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举办校园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一系列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挖掘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建设书画艺术走廊、专业特色文化长廊,促进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持续推进“塑造读书新风 建设书香校园”行动,举办读书报告会,组织“怎么教,如何学”主题大讨论,开展“青年大学习”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团课、进社团、进网络,入脑入心入行,营造浓厚育人氛围,巩固提升省级文明校园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成果,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二是建设媒体矩阵,以文润心。深入推进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整合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校刊《匠心》、宣传橱窗、LED电子屏、标语横幅和校园文化标牌等各类媒体阵地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结合时政热点推送理论和政策文章、视频,宣传党的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宗教知识,建强校园宣传思想文化主阵地,切实发挥校园媒体阵地舆论宣传引导作用。三是选树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举办优秀毕业生宣讲团进校园巡讲,通过宣传栏、光荣榜、网站微信等平台开展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大力宣传全国、全省先进典型、庆阳籍院士,推送“师者如光,微以致远”系列报道宣传优秀教师代表典型事迹,激发师生工匠精神,营造创先争优的校园文化氛围。四是开展特色社会实践,打造育人新课堂。在加强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深入推动思政课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利用我市悠久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提高思政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依托与庆阳市博物馆共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南梁分院、市科技馆等基地,开展“志愿之光耀陇原 雷锋精神续新篇”志愿服务月和“弘扬南梁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红色研学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建设红色文化研学创新工作室,将职业教育与红色文化研学旅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打造特色品牌研学旅行和实训实践课程,形成“技能甘肃”特色品牌文化育人实践活动典型案例,构建立体化、规范化实践教育,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育人与育才、专业与人文的无缝连接。
四、建强工作队伍,提升业务能力
选配业务骨干和学生工作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辅导员和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组织管理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专题培训,选派思政课教师参加骨干教师研修班、思政课教学能力提升研修、新教材培训、红色革命文化实践研修等各类培训项目,并通过全国高校思政教师备课平台、“理论大讲堂”等学习培训平台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和实效性。与陇东学院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共建,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集体备课会,聚焦思政课教学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相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路径与方法等内容进行深入研讨。马克思主义学院常态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活动,学习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研讨创新思政课程教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将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院一项重要工作,全面树立“让品行塑造生命,让技能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有形、有感、有效贯穿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各领域,以更加扎实的工作成效,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者系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胡志玉 )